欢迎拨打热线电话: 400-880-8199 18005024997
一、珠三角经济区概况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面积4.17万平方公里,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13572亿元,比上年增长19.0%,高出全省4.7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206美元,是全省的2.2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分别为4486.9亿元和4598.7亿元,占全省的75.0%和72.2%,分别增长21.0%和15.6%。
1、工业化进程显着加快
珠三角经济区全年工业总产值23153亿元,增长22.5%,占全省的86.6%;工业增加值6121.65亿元,增长23.2%,占全省的86.4%;企业的聚集程度提高,规模以上企业约2万家,占全省的77.3%。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世界知名的加工制造和出口基地,是世界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区之一,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家电等企业群和产业群,90%以上的计算机零部件、80%以上的手机部件、100%彩电部件都可以配套生产,生产的计算机硬盘占世界总量的30%以上,计算机驱动器、软盘、主机板等重要元器件占世界产量的10%以上,电视机、程控交换机占全国的50%以上,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占全国的1/3.随着产业升级的推进,珠江三角洲优先发展汽车和装备工业、石化、钢材精深加工、中高档造纸等原材料工业,形成一批产业群、产业带。
2、对外开放不断深化
对外贸易的核心作用不断增强,全年进出口总值34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1%,占全省95.8%。商品结构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是主要贸易商品。机电产品进出口总值2218.8亿美元,增长29.8%,占全省98.2%;高新技术产品出口662.1亿美元,占全省99.6%。对外贸易发展的活力和潜力持续释放,民营进出口企业累计2.4万家,其中2004年新增1.1万家;民营进出口企业进出口总值324.5亿美元,增长66.0%,占全省民营进出口企业进出口总值的90.5%;外资聚集效应更加明显,实际吸收外资90.2亿美元,占全省的90.1%。招商引资和企业走出去取得重大突破,TCL集团兼并重组了法国汤姆逊公司的彩电和DVD业务,华为公司和中兴公司的3G产品WCDMA在亚欧非等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大规模商用;跨国公司来粤设立研发中心取得重要进展,爱立信公司的3G增值业务研发部门、意法微电子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均落户广州。跨国经营能力不断提高,通关更加方便、快捷。
3、民营经济取得新进展
珠三角经济区共有个体工商户123.43万户,注册资本289.77亿元,总产值414.4亿元,分别占全省的63.0%、67.2%和73.8%;私营企业33.85万户,注册资本4915亿元,总产值1319.5亿元,分别占全省的86.8%、87.9%和87.1%。其中民营科技企业5100家,总产值2100亿元,出口创汇39.6亿美元。地区产业集群效应显着,投资来源广泛,产业结构优化,经营者素质逐步提高。
4、高技术产业发展迅猛
珠江三角洲聚集了广东省重要科技资源,是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研发基地,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是国内乃至国际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基地。有6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和4个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有高新技术企业2600多家,全年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860亿元,增长28.9%,占全省94.7%;科技活动经费355亿元,约占全省的92%;R&D占生产总值比重1.5%,有重点实验室70多个。近几年全省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和支柱产业创办的7个科技创新大平台均落户珠江三角洲,有54个专业镇(区)建立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科技创新取得丰硕成果,共申请专利4.58万项,获得专利授权2.75万项。
5、信息化进程稳步推进
珠三角经济区信息化综合指数67.6%,高出全省3.3个百分点。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深圳市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全国第一个linux公共技术支持服务中心建成投入使用,珠海、深圳、广州等地的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基地取得明显进展,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支持服务;加强无线电管理工作,频率资源的优化和无线电新技术、新业务的应用有新发展。
6、基础设施更加完善
珠江三角洲是全省交通运输最繁忙、最发达的地区,初步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多种运输方式相配合,衔接港澳、沟通全省和全国的较为发达的综合交通网络。通车里程2.7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73.4公里,密度为71.7公里/百平方公里,高出全省平均水平9.2个百分点,所有的县均能在30分钟内上高速公路,100%的行政村通公路。地铁通车里程56公里。武广客运专线广东段(新广州站)、珠江三角洲城际轨道快速交通网开工建设,广州新白云机场、台山电厂建成投产,新增500千伏变电站3座,主变压器7台,变电容量700万千伏安,线路355公里;220千伏变电站10座,线路675公里,变电容量615万千伏安,以及110千伏及以下电网项目一批。珠江三角洲是水网区,水运比较发达,有航道823条,通航里程6448公里,占全省的47.0%。广州、深圳、珠海港为全国沿海主要港口。
7、社会事业不断进步
珠三角经济区城镇登记失业率2.5%,平均预期寿命76.8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30.7%。广州大学城顺利开学。文博事业发展形势喜人,公共图书馆建设规模空前,文化体制改革进展顺利,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涌现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对外文化交流频繁。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56个,占全省的39.4%;公共图书馆45个,占全省的35.4%;博物馆70个,占全省的49.0%;群众艺术馆、文化馆49个,占全省的34.5%。在国际和全国艺术活动中共获奖67项,占全省获奖总数的61.5%;其中广东歌舞剧院舞剧《风雨红棉》在第11届文华奖评选中,获取全国专业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文华奖,为广东首次赢得此项殊荣。广州市成功申办2010年亚运会。较好完成国家下达的人口控制计划,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平稳的态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64‰,在全国率先全面实行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
8、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新进展
各类环境功能区质量稳定,扭转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展的趋势。重要江河湖库、饮用水源和近岸海域水质得到保护,部分流经城镇严重污染的河段的水质明显得到改善;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66.0%,省控以上江段水质达标率49.1%,跨市河流交界断面水质达标率46.7%.城市地表水水质状况有所改善,星湖、西湖达到IV类水平,珠海前山河、江门河、中山石岐河水质恢复到IV类。城市空气质量除广州外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44.3%,日处理能力469.3万吨/日;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6.8%;东莞沙角发电A厂5#机组、广州恒运电厂、广州石化总厂机组、广州发电厂4#锅炉、广州员村热电厂2#锅炉、深圳西部电厂5#、6#机组实现脱硫。
二、珠三角经济发展七大优势
优势1:珠三角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上仍高于长三角地区
统计资料表明:珠三角土地面积只有长三角的1/2,人口约为长三角的1/3,2002年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了9000亿元,也是长三角的一半左右。珠三角的外源型经济比较发达,其中外贸出口总额占全国的1/3强,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国的27.27%,考虑到珠三角人口与土地均少于长三角的一半以上,因此,珠三角人均外贸出口与利用外资均要比长三角地区高出许多。同时,珠三角又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最早,市场经济程度最高的地区,长期的富民政策使得居民人均存款水平普遍高于长三角。以上数据表明,珠三角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上仍高于长三角地区。
与总体经济实力状况相适应的是,珠三角目前的竞争力水平仍高于长三角,但长三角的发展加速度则强于珠三角。有关测算表明:1997至1999年的3年中,珠三角的地区竞争力指数处在3000点附近,长三角的地区竞争力指数在2 000点左右徘徊。1999年后两个三角洲的综合竞争力均呈现出较强的增长势头,珠三角的地区竞争力在2001年前增长似乎更强劲些,竞争力指数上涨了800点以上,长三角同期只增长了400点。但从2001年到2002年,珠三角的竞争力开始增速减缓,长三角的竞争力则表现出更强劲的提升势头,迅速逼近珠三角。
两个三角洲的地区竞争力布局也明显不同。长三角地区竞争力最强的是上海市,其次分别为浙江东北部与江苏南部地区,江苏中部的竞争力明显落后于以上地区,只有上海综合竞争力的1/5强,形成了长三角地区竞争力的二元结构。这种结构表明,上海市在长三角综合竞争力形成中的辐射带动作用仍未充分发挥出来。珠三角竞争力在整体上略高于长三角,与面积相近的浙江东北部竞争力相当,其中深圳、广州等地区竞争力又略高于上海。
一般认为,在发展策略上,珠三角是各地分散发展,缺乏整合,而长三角的优势是分工协作,整体发展。但也要看到,珠三角的分散发展也有其灵活性。
珠三角外商赚钱比例中国最高。报告指出,种种迹象显示,外国投资者真正赚钱的比例,在珠三角比中国其他地方都高得多。当珠三角地区加上香港之后,其战略地位更是无可比拟,因为无论是作为中国的金融中心还是管理中心,香港仍比上海有优势,而且,根据最新研究所得,目前跨国公司在香港设立亚洲或亚太总部的数目,仍比上海多10倍。珠三角还得益于群集的成品、元件、材料及设备的生产者,使难于匹配的产业及工厂能趋于组合。
区域竞争推动粤港整合。入世之后,中国更大的开放,可能使地处中国内地市场入口的长三角获益,但另一方面,中国更多地对接国际市场,也将为珠三角以出口为导向的产业创造更多的机会。外国服务公司可进入长三角,但珠三角能够更多地获益于香港服务业的发展所达到的满溢效应。当政府干预经济的因素逐步减少,企业决策变得越来越市场化、商业化的时候,珠三角和长三角都可得益,谁的民营经济发展得更快,谁的得益就更多。
结合香港,珠三角可拼长三角。一般认为,长三角相比珠三角有多项优势,包括人口与经济、地理环境、劳动力素质、国家政策上的重视和支持、传统商业精神以及区内各市的协同发展。长三角被认为是中国经济的龙头地带,背靠广大的长江流域腹地,是外资进军中国内陆市场的桥头堡。而珠三角则被视为边缘地区。
但细加分析,长三角的优势未必是绝对的。由于缺乏发达的沿江交通,限制了长三角可辐射的市场范围。而珠三角则可凭借京广、京九两条南北大动脉,轻易地到达中国内陆的腹心地区。广州、深圳虽然暂时还不是国际一流的城市,但香港却无可怀疑是一流的国际大都市,其总体实力和地位,目前还不是上海所能比拟的。
优势2:广东制造+香港服务
在穗举行的中国香港(地区)商会-广东年会上,香港特区政府驻粤经贸办主任梁百忍发言指出,随着粤港经贸的进一步发展,大珠三角格局已经成型,而大珠三角优势便是广东的制造加上香港服务。
梁百忍指出,珠三角确实已成为外国公司在国内设立生产设施和采购货品的理想地。
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珠三角出口的货物中,约有4/5是经香港的港口和机场运往世界各地的,珠三角对香港经济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应掌握这个大珠三角的概念。一方面,要充分认识、积极开拓珠三角这个具有极高消费力及发展潜力的新市场;另一方面,要认清粤港企业彼此的相对优势:广东具有强大的生产力,是最可靠的最价廉物美的生产基地,而香港则拥有物流、资讯、财务、国际贸易及管理方面的专长,两地的企业应要抓住各自的强项,再结合对方的优势,以大珠三角地区为根据地,放眼世界,共同开拓国际市场。总括而言,广东制造加上香港服务,就等于大珠三角吸引外资的优势。
优势3:珠三角制度竞争力最高
广东省1994年曾确立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无疑,这是中国市场化及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大都市经济圈。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东步入改革开放之先河,设特区市,撤县设市,均走在全国前列,一批新城市随之拔地而起。东莞就是典型例子。
由于改革开放最早,在缺乏国家大型投资情况下,珠三角务实的领导者及民间的自发积极性培育了脱离计划经济的思想,容许各地寻找新的生机,去快速适应市场。由于毗邻香港的优势,香港已成为珠三角投资、技术、资讯、管理、国际连接、接触外国公司及市场知识的来源。通过与香港的对接,珠三角出色地接轨国际市场,建立起国际市场导向的产业,吸引着中国各地的劳工、科学家及工程师。这使它可能成为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地区,它的经济活力,更多的是依托市场及民营部门的发展。相比之下,珠三角的制度竞争力最高。
优势4:中国三大城市群比拼经济,珠三角最具潜力
有专家在经过严密分析后得出结论:中国目前已形成三大城市群,这就是珠三角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京津唐环渤海湾城市群。他们将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这三大城市群中,珠三角城市群最为成熟。
这是因为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要比长三角快半拍;它在资源整合协调上,要比长三角一市两省的整合有效率;它在地缘上与港澳、东南亚经济合作更趋明朗,并已开始动作;而它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在政治体制上的改革,首先会在珠三角发挥作用。相较而言,面积比珠三角大一倍的长三角综合实力强过珠三角,但发展潜力不如珠三角。而京津唐地区经济基础较差,商业活动密度较低,发展潜力居第三。
在牛文元所著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中国城市发展真实能力一项:深圳居第三,广州居第四(前两位为上海、北京)。首先,《报告》设立了两套评价体系,一套是中国城市综合实力排名,名次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这是选取市区全年总产值、总人口等12项指标计算出来的;另一套是中国城市发展潜力排名,名次为:深圳、上海、北京、广州,是根据城市实力、城市竞争能力、城市社会发展能力、城市管理能力和城市持续能力,统计了100多个指标,构成其评价指标体系。
牛教授说,深圳在城市发展潜力上不但先于广州,还先于上海和北京,这是因为它有六大优势:一是制度创新的优势。政府把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三分后和国际并轨,在财富集聚中起到杠杆作用。这种制度创新的作用在中国国情中怎么估计也不算高;二是产业结构优势,其结构偏重高新技术;三是地缘经济优势,将来香港和广东变成经济战略联盟,作为中间连接点的深圳地位不可低估;四是人力资源优势,深圳是一座移民城市,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1年(广州9.3年 );五是生活质量优势,深圳人均GDP13.1万元,广州3.8万元;六是投资水平优势,固定资产投资深圳594亿,广州541亿。
将来珠三角中心仍然是广州。就像上海发展潜力也不如深圳,但上海仍然是中国未来发展的中心。这向京津沪等城市发出了信号:光注重实力是不够的,要注意能力建设,注意培养城市的发展潜力。
优势5:广东是外资投入最集中地区
据广东省经贸委统计,截至2002年底,广东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达1576亿多美元,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 35.19%;到2002年,世界500强企业中的254家已在广东投资或设立办事处。2003年1-5月,广东合同引进外资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3%,实际利用外资增长了22%。广东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一。2002年,广东实现GDP1 1674.40亿元,占全国的11.40%;出口总额1184.65亿美元,占全国的36.4%。而广东美国商会和香港贸发局等所做的一个调查报告表明,75%的在粤投资外资企业,选择珠三角作为再次投资的首选地区。
广东外源经济领先全国。广东经济的外贸依存一向很高,02年仍然超过150%,比位居第二位的北京还高出 20个百分点。全部外源型企业的工业产值占该省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超过60%,
其中,港澳台企业工业产值又占了全部外源型企业工业产值的60%。从全国来看,这两项指标都超过60%的只有广东和福建。外源型经济为广东省解决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难题。
据统计,1979年到2002年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超过6000亿美元,其中广东占了1/4以上;同期,广东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大约在30000亿元左右,其中外资投入占了40%强。
优势6:产业结构在提升
珠三角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的密集带,珠江两岸聚集了大量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和光机电一体化等四大高新技术领域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带,显示出产业升级的走向。
2001年,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带内高新技术产品产值3335亿元。目前,已建成广州、深圳、佛山、中山、珠海、惠州六个国家级和东莞、肇庆、江门三个省级高新技术区,广州、珠海两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12个863成果转化基地,一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竞争力又略高于上海。
身处东岸的广州-东莞-深圳,产业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升级换代,形成了闻名全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带。广东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企业创新能力、大中型研究开发投入、产业国际竞争力等三项指标居全国首位。
广东科技的最大特点是企业真正成为科技进步的主体。有四个七成可以佐证这个结论:广东近七成的科技开发机构设在企业,七成以上的科技人员进入企业,七成以上的科技经费来自企业,七成以上的高新技术产品由企业自主开发。还有一个数字很具说服力:广东180多家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新产品开发速度是以前的10多倍。
优势7:世界工厂的基地
珠三角有自己的缺陷,比起长三角的势头最近有些疲软,但是珠三角对于台商的魅力还是不会褪色的。世界工厂看中国,中国工厂看广东。珠三角打造世界工厂的基地是有实力的。
珠三角研究中心的王廉在会议上指出,珠三角地区已经为走向世界工厂打下了非常坚实的基础。珠三角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达到80%;在珠三角范围内存在三种工商语系和三种货币;这里已经建立了强大的现代化物流运输中心;成片的城市群已经崛起并在城市群中形成分工;这里的海外华人占全国的2/3,拥有2000亿美元的资产实力作为后盾;全国1/ 3的打工族聚集在这里,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多元文化;拥有250万专业技术人才;在五大主导产业上领先全国。
珠三角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打造世界工厂的实力,但问题是珠三角还没有理清自己的思路,到底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工厂。他说,英国、美国、日本三个历史上的世界工厂的演变规律告诉我们,珠三角要走向世界工厂,最需要的是大力提高政府与企业的创新政策与科研水平,建立适合WTO的政策机制,培育自己的高端核心创新技术,打造自己的核心技术产品,竞争于国际市场。